有關小學語文說課稿范文七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yè)務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秋天的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文章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課文內(nèi)容是豐富多彩的,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語“五彩繽紛”。
2.展開想象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感悟語言的美,能仿照句子說話。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一二自然段,表達對秋天的喜愛。
教學重點、難點是:
1.通過朗讀感受秋天的美好,感悟語言的優(yōu)美,能仿照句子說話。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一二自然段,表達對秋天的喜愛。
我的教法和學法是:抓住重點語句,通過圖文結合反復品讀、深究、討論,感受秋雨的美。
我的教學過程是:第一、通過詞語積累,游戲?qū)胝n題,利用有感情的朗讀課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在這過程中,我覺得達到了我要的效果,學生的熱情激情都有了。第二,整體感知,體驗情感。我利用總分總的學習方式,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利用范讀讓學生體驗課文情感,抓住課文線索,讓學生讀課文,說對秋雨的印象,找作者對秋雨的印象,最后品讀句子。第三,品賞朗讀,領悟情感。第一自然段我略帶過了,只是和學生合作讀了一遍,然后很快過渡到第二自然段。因為第二自然段是精讀部分,所以把第一自然段看作是過渡部分。在講第二自然段時我重視“讀”的語文特點,讓學生通過不同的形式讀課文達到品讀的效果。其中我抓住了“五彩繽紛”這個詞語的理解,從而讓學生細讀第二自然段。我讓學生劃出表顏色的詞引出課文內(nèi)容,然后利用課件圖畫,抓住關鍵的詞指導學生的朗讀,也隨機讓學生說了說課文的比喻句。第四,發(fā)揮想象,仿寫句子。主要是讓學生用“…….像……”仿照課文說比喻句,但是由于時間原因,就省略了,留到下節(jié)課學習。
我覺得在這節(jié)課中我進步最大的是:時間的把握。以前我心里沒有時間的概念,往往是前面松后面緊,到最后急。而這節(jié)課,在時間方面我顯得比較從容。
下面我就說說幾點教學后的反思吧。
一、我覺得自己很多地方?jīng)]有準備得很充分,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句子時我在教學設計時沒有涉及到老師要說什么,過渡語也只是臨時發(fā)揮,很多都用的不好,如本想說:女孩子更喜歡花,就女孩子來讀菊花仙子這句吧,結果像平時上課一樣,說得很死板,最后齊讀第二自然段也是這樣,想用詩意一點的過渡語,結果卻機械地過渡了。所以朗讀指導的不是很好,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而后面的教學也顯得有點胸無成竹的感覺。又如我沒有精心做課件,做得比較單一,上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些缺陷,如出示水果圖時,不夠多,不夠誘人,田野圖也沒有找到很好的效果圖。楓葉圖如果能加上動感就更形象了。另外,圖片上的最后一排字被擋了一半,這是課前沒有發(fā)現(xiàn)的。從這里我體會到:充分的準備,詳細的教案對于上好一節(jié)課是多么的重要。
二、不夠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新知。這節(jié)課,我很多地方都不夠體現(xiàn)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如在讓學生畫出作者寫對秋雨印象的句子時,本想多讓幾個學生回答的,但是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畫錯了,所以就叫了一個較好的學生全說完。在劃出關于顏色的詞時,我沒有多讓幾個學生說,使得一些學生想說沒機會說,如一直這樣就相對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指導銀杏樹這副圖朗讀時,我沒有先讓學生說說: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而是我直接告訴了他們。上完課后我總覺得還是在上二年級的課一樣,還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去解決的教學模式。三年級是低年級跟高年級的過渡年級,要開始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給他們的要求要高過于二年級的,但是我一直在想:怎么過渡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在平常教學中我也在嘗試給學生提高的要求,但是一問不知,最后還是我提問題,學生答。在這里我希望有經(jīng)驗的老師能就這么問題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
三、設計的難度不高,我覺得唯一有點難度的是在拓展上,仿照課文用“……像……”說句子,可是因為時間原因,我就沒講了?;蛟S這個是一大不足吧。
下面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教,提出的寶貴意見。謝謝!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2(一)說教材
1、剖析教材
(1)說教材內(nèi)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2)說教材的編排特點、重點和難點及確定重、難點的依據(jù)是什么
2、課時安排
(二)說教法
說教法,就是根據(jù)本課題內(nèi)容特點、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業(yè)情況,說出選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采用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理論依據(jù)。
教法與學法是教師組織教學和學生開展學習的兩種不同活動的反映,它們既相輔相成又相互促進。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說教法與學法,實際就是要解決教師“教”如何為學生“學”服務的問題。
(三)說學法
所謂學習方法,其實就是掌握知識的知識,它具有傳遞性、交互性和特點。
說學習方法和技巧,就是要說出學生從已有學習方法向新的學習方法轉(zhuǎn)化的切口或途徑,說出學習新知識時應重點關注的方法,有助于解決“怎樣學”的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所所謂教學程序,就是指教學活動和系統(tǒng)展開,它表現(xiàn)為教學活動推移的時間序列。通俗地講,就是教學活動是如何發(fā)起的,又是如何展開的,最終又是如何結束的。
說教學程序是說課的重要部分,因為只有通過這一過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說課者獨具匠心的教學安排,才能反映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教學風格。也只有通過對教學程序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其教學安排是否合理、科學和藝術。
1、教具學具準備
2、設計思路
設計思路,就是對教學流程主要環(huán)節(jié)的概括。說設計思路,有助于聽者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說課者關于教學活動的整體安排。
3、教學流程
說教學流程,就是圍繞教學設計思路,說具體的教與學活動安排及這樣安排的理論依據(jù)。在說教與學的內(nèi)容時,不能照搬教案像給學生上課那樣詳細講解,而要力爭做到詳略得當,重點內(nèi)容重點說,難點內(nèi)容突破詳細說,理論依據(jù)(包括教學法依據(jù)、教育學和心理學依據(jù)等)簡單說。只要讓聽者知道“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就行。
4、板書設計
(六)說課教學基本功:
主要包括教態(tài)、語言、媒體使用、板書設計、說課完成時間、說課的創(chuàng) ……此處隱藏7194個字……靠勞動來創(chuàng)造。"所以說"勞動最光榮",我們也要從小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
六、表演內(nèi)化
學生先觀看課文動畫,5人一小組分配角色:小母雞、小鴨、小貓、小豬、解說員。畫出自己應該說的話,表情、動作應該怎樣表現(xiàn),先在組內(nèi)準備。然后挑選一組學生戴頭飾匯報表演。如果表演不好應給予鼓勵,繼續(xù)準備,課外活動時驗收。
表演可以使學生把對課文的理解、感悟進一步內(nèi)化,并通過表演體現(xiàn)出來。
七、作業(yè)
1.小組為單位繼續(xù)排練課本劇
2.小鴨、小貓、小豬都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第二年到了,它們會怎么做呢?請你續(xù)編故事。
【說板書設計】
這節(jié)課的板書展示了又香又甜的白米飯要經(jīng)過"種、除草、收"的過程,要付出辛勤的勞動才能得來。板書把小母雞和小鴨、小貓、小豬進行對比,從正反兩方面教育學生要從小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動物頭像直觀形象,學生喜聞樂見。板書言簡意賅,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便于學生掌握。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7一、說教材。
《“真美”和“真糟”》是長春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文章主要寫作者在八歲時寫了一首詩,媽媽的評價是“真美”,爸爸的評價是“真糟”。作者在真美的鼓勵中,在真糟的警示下,成長為一名著名 的作家。逐漸明白了父母對自己兩個極端的評價,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課文人文性較強,語言質(zhì)樸,感情濃郁,對話較多,簡潔明快。人物語言、動作和心理貼合人物特點,特別是第一部分的心理描寫抓住了兒童鮮明的年齡特點,讀來感覺猶如自我經(jīng)歷,尤為生動親切。這既是一篇訓練學生品讀感悟的好憑借,也是一篇引領學生感悟父母之愛的好“例子”。 這一版塊的主題是“感悟成長”,即在成長中感觸,在感觸中領悟,在領悟中成長。
本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是:讀懂課文內(nèi)容,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在學習中成長。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是學生理解的重點、難點,也是引發(fā)學生思維的觸點,因此理解本文的關鍵就是讀中感悟。而課文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體會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難點是引導孩子們通過領悟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去體會蘊涵在嚴厲批評中的愛,更是成長中不可缺少的愛,這種愛令自己不會在贊美中迷失自我,對自己的成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六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應該說文本與學生的情感體驗十分接近,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谝陨辖庾x,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通過抓重點語段、重點詞句,理解字詞的語境意義,品讀文本,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本語言特點,通過抓住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用批注的方式品讀文本,走進人物心靈。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理解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二、說學情
六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科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以及情感體驗也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文中一些含義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學生學習、理解上的重點、難點,也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興奮點。因此,對本課的教學,我從“悟”字出發(fā),以讀為本,著眼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 悟情明理,五中升華,讓有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都參與學習,讓課堂真正動起來。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說過,“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苯虒W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此,我準備以“以讀處思”為教學主線,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學習,于是我選擇常規(guī)的導讀法、談話法、討論法以及練習法來組織教學,指導學生充分理解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都是自己成長的需要。 新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還要致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本課定位主題,通過閱讀、感悟來理解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重視組織學生進行扎實的語文實踐活動,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寫結合,力求在各項實踐活動中使學生語文能力得到整體提高。同時教學《“真美”和“真糟”》時,我還要凸顯語文學科的特點,在崇尚簡單、扎實中品出更濃的語文味道,關注學生、教師以及文本之間的對話,讓學生的理解更貼近文本的主旨,走進文本人物的心靈。 正是有了以上的理解,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策略,把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多方面地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情趣、閱讀期待的“質(zhì)疑”,走進人物內(nèi)心的“讀”,回憶自己少年故事的“說”,融入自己感悟的“寫”,努力體現(xiàn)著語文學科的特質(zhì)。 與此同時我還打算引導學生通過“批注”的方式,透過語言,扎實地走進文本,較好地規(guī)避以往教學“走過”文本,浮光掠影式對話的淺薄。
四、說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真美”和“真糟”》這篇課文內(nèi)容簡短,語言平實,但字里行間都蘊含著父母的愛。我不打算過多使用電教手段和其它輔助手段,打算通過引導學生自讀,對語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所以上課開始,我用回憶式直接揭示課題之后,結合板書(課件出示板書)向?qū)W生發(fā)問:同一件事情,面對父母截然不同的評價,年僅八歲的小巴德會有怎樣的心理變化過程呢?面對這一發(fā)問,學生會帶著積極的思考自覺地走進文本。接著要求學生:(點擊課件出示)自由讀文用筆圈畫出能表明巴德感受的相關語句,并記錄下自己的理解。 我所以這樣設計目的有二:一是引發(fā)學生帶著思考走進文本,增強閱讀效果;二是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第二步我命名為“品讀心路,感悟關愛”。
在這一過程中,我首先設計了導讀:引導學生梳理性地去品讀課文,加深體會,內(nèi)化語言,然后再進行引讀。具體是這樣設計的: 我的引導是填空式的,我在孩子們讀文之前給出了這樣的提示:(點擊課件)孩子們,巴德寫下了第一首小詩最初的心情-----(興高采烈);他的興高采烈來自于----(媽媽的夸獎);媽媽的夸獎讓他有了----(足夠的自信);于是他----(急不可耐)地盼望爸爸的回來;面對爸爸讀詩的表情,小巴德的心里----(忐忑不安);聽了爸爸的評價他----(痛苦不堪)。 孩子們帶著這樣的提示讀文,一定會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體會,一定會內(nèi)化文本的語言,之后我再進行引讀相關的重點語句,來幫助孩子們達到與巴德產(chǎn)生情感上共鳴的讀書效果。進而為體會后文巴德那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做好鋪墊。
導讀和引讀過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朗讀課文,通過角色朗讀進一步體會巴德驕傲、自信、緊張、傷心的心里變化過程,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并學習巴德〃舒爾伯格這位美國著名語言大師的表達方法。 為了引發(fā)學生的思維個性,讓學生充分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我在學生閱讀和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和啟發(fā)學生進行交流,我設計了這樣的提問:同一首小詩,為什么會引起巴德如此復雜的情感變化呢?你是怎樣理解爸爸媽媽的評價的?假如你是巴德,你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呢?學生憑著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體會,此時一定會躍躍欲試地表達著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文檔為doc格式